2022年节能宣传周活动系列作品--姥姥的节能妙招

发布时间:2022-06-13 10:58 浏览次数:


姥姥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出身于莱州湾畔的贫苦农村,由于淤泥靠海,一眼望去,广阔的盐碱地上浮着一层白色的盐碱渍,粮食收成少得可怜,连烧火做饭的柴禾都成了紧缺资源,以至于她六十多岁时还要挪着“三寸金莲”去拾草堆垛,以备冬烧。

姥姥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勤俭节约的智慧却发挥到了极致,光节约柴禾这一项本领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每次做饭前,她总是拎着簸箕颤颤悠悠的来到草垛旁,把柴禾一把一把堆到簸箕里,然后端着一簸箕烧草来到灶台旁。她的手比称还要精准,每次收的草都刚好做一顿饭之用,因为只有这样精准得掐算,才能保证这个草垛用到来年麦收,接上新下来的麦秸。

冬季的莱州湾最是难熬,由于没有山的阻挡,凛冽的北风从北海呼啸而来,三九时节更加天寒地冻。然而麦秸盖顶的土坯墙老屋里却暖意融融,这主要是姥姥的柴禾烧炕的功劳。

正房北墙根下垒一灶台,排烟口直通里屋的炕洞,火苗裹着烟气钻进炕洞,余热在炕洞里九弯十八拐,留下热量后烟气顺山墙的烟道排出。一日三顿饭下来,土炕始终热乎乎的,屋里总是暖和和的,老人们盘坐在炕上纳鞋底、纺棉花,少有人得老寒腿。

如果柴禾只用来做饭和烧炕,那就太浪费资源了。冬天洗手洗脚需要热水,要靠单独烧水来解决是绝对不行的,因为烧一锅热水用的柴草和做一顿饭相差无几,照这个烧法,堆的柴禾垛不到过年就耗尽了,必须想办法解决热水问题。姥姥做饭时把凉水装到铝盆里,放到箅子上,煮粥热饭后把盆端出来,小心翼翼地倒进暖瓶里,这样,做好一顿饭的同时,洗刷用热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人多不够用,等烧完饭,再把燎水壶放进灶膛,又能增加一壶热水。

解决冬天洗刷热水的问题只是这一簸箕柴禾的第三个功能,最难忘的是姥姥能让它勾出我们口水的烤地瓜功能。做饭时,把地瓜放在炉膛边上,离火不近也不远,翻动不急不也缓,一顿饭下来能烤七八个大地瓜,家里人口虽多,基本上每人都能分到一个,黄的瓜瓤冒着热气,隔着地瓜皮渗淌出油来,那叫一个香。

灶膛的第五个功能是烤鞋垫,男人们白天干活儿脚出汗多,一天下来鞋垫湿了八成,必须烤干了第二天穿着才舒服,否则就会把脚冻坏。下雪天孩子们玩雪时浸湿的鞋子,也都是靠着灶膛最后的余温烤干的,因为烤急了会把布料烧糊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换双新鞋可要花费很大的一笔财产,先不说布料难弄到,光工序和手工就差不多得花费女人们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灶膛,锅台和土炕也要继续发挥柴禾的功能。清水在那个年代也是稀缺的,如果赶上下雪天,把雪收集起来放到铁皮桶里,做饭的时候搁在锅台上,再搭上一块布,把草编的锅盖和铁桶蒙在一起,锅盖里钻出的热气就顺着布幔汇集到铁桶边,雪悄悄地消融,水慢慢地积攒,解决了顶风踏雪去井里挑水的难题。

第七个功能就要在炕上做文章了。那个年代蒸馒头都要发面,冬天气温太低,面发不好蒸的馒头就不宣和,这时候就要用到土炕的余温,它不仅能治疗老寒腿,而且发起面来也独具匠心。先是把和好的面团盛在盆里,把盆放在炕上,盖上棉被,等面发到一半,再揉成馒头,摆到盖帘上,上面搭块笼布,再放到炕上,重新盖上棉被继续发,仅一两个小时的工夫,馒头就发得白又胖了。

除了综合利用这些柴草外,姥姥还有一把节能绝活儿,就是靠技术节能。其一是她拉风箱的技术,从点火、引火到烧旺火,风箱配合得天衣无缝,既无浓烟,也不会引火失败后二次点火,只听“咕哒咕哒”,风箱的声音规律而沉稳,节奏均匀而明快,草料在灶膛里慢慢得充分燃烧,不会造成一点浪费;其二是垒灶台时的火眼金睛,虽然姥姥只是打下手,他她一眼就能瞅出灶膛的弧度、坡度是否合适,有她监工的灶台气流顺畅,不会倒烟;其三是通烟道的频率,多长时间通一次烟道也非常有讲究,因为时间长了不通就会被烟垢堵住,排气不畅自然会影响燃烧的效率。

除了节流十大招,更重要的是开源。那时家家户户条件都差不多,小脚老太太也不能走太远的路去拾柴禾,能从哪弄来欧洲杯买球柴草呢?处处留心皆学问,姥姥与生俱来的细心总会带来很大收获。

一是扫树叶。秋风吹拂下,村头柳树、槐树等各种树的叶子满街跑的时候,总会出现姥姥拿着布袋和扫把追逐它们的身影,由于树叶太零散,且不经烧,往往没人愿意在这上面下工夫,可勤快的姥姥却总能利用早起或晚饭后的时间去搜罗这些不起眼的叶子。

二是刨高粱根。村里人一般会在田埂上种上高杆的高粱,不为打粮食,只为秋天用它的长穗子来做笤帚。等田主人用镰刀贴地把高粱杆收割以后,留在田埂不要的根便成了姥姥寻找的目标。每次她总扛个小橛子,从旁边往地里橛,几下就能收获一个蜀黍根,刨出来的那一刻心头的喜悦不次于刨出一个大地瓜,脸上的皱纹都会因喜笑而舒展开了。

三是拾牛粪。村里的老黄牛在大街上留下的粪坨可是个宝贝,一般风干到能成形,便可以用铁钩子拾起来放到粪框里,拿回家晒干单独堆起来。因为这是上好的肥料,不到万不得一无草可烧,一般是不会轻易拿它进灶膛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姥姥村边上建了一个热电厂,总会有烧不透的煤核被堆到厂外,捡煤核成了当时村民的必修课,因为煤的发热效率比草要高得多了,当时像姥姥这样的小脚老太太去捡煤球的会排成一大溜,场景也是非常壮观的。

太阳能更是一种不利用科技手段就能使用的热源。到了夏天,姥姥在院子里用各种容器晒上水,只为劳动了一天的男人们回家能擦洗一天的汗渍,解除全身的疲劳。不过这个办法只能在入伏后立秋前用,因为不合时节容易着凉感冒,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可能是善有福报,姥姥寿高近百,赶上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旺发达,村里通上了管道天然气,生活环境已非往昔可比。为了保护环境,烧草已经成为了空气污染的一大因素,作为一种落后的生活方式,已不再提倡了,然而这样依然挡不住姥姥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有一年,姥姥因为生病住院治疗,我们便买了保温壶给她送饭用。出院后,她又从这个保温壶里发现了节能新大陆。每天午饭后,她都将小米放进壶里,然后倒入开水,密封起来,晚饭时打开,一壶热乎乎的小米粥就成了。人上了年纪饭量减少,这壶小米粥就是她的一顿晚餐。

姥姥虽然出生在民国时期,历经战争年代,然而国家的的贫苦、社会的动荡没有让她放弃勤劳俭朴、热爱生活的本性,她在节能方面的高度自律至今还影响着我生活的一点一滴,使我养成了节水、节电等诸多方面的好习惯。

 

作者姓名:宋建然

工作单位:欧洲杯买球宏昌路桥集团有限公司